
威海依山傍海,各種建筑物和諧地融入青山碧海之間,人們幸福地生活在一座山襯水托的花園城市之中。(記者 夏志忠 攝)
今年8月,由市人大組織的、以“防治大氣污染,推進節能減排”為主題的“2008威海環保世紀行”采訪活動,走進全市17個重點排污企業。
這已是我市連續5年開展該項活動。與往年不同,此次“環保世紀行”看到的不再是不堪入目的污染景象,而是企業各出高招治污的場面——經脫硫治理的煙塵變白了、經處理的污水變清了。節能減排,建設生態城市,全市企業用自己的方式為“創城”添彩。
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是威海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堅持不渝的目標。四年的創建活動,讓威海這座宜居城市山更綠、天更藍、水更清。威海,已跨步邁進全國生態城市第一方陣。
建設生態——扮靚綠色家園
綠,是威海人引以為豪的名片。人人播綠,更是威海人永恒不變的追求。
有著563戶人家、1680口人的高區東澇臺村近兩年來名氣越來越大,眾多關注的目光聚焦在他們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上。
這個村北面的垛頂山原來是個小荒山,一無綠化二無開發,東澇臺人越看越覺得“不順眼”,從2003年起投入1200萬元,對山體進行了綠化,并建設了健身場所和亭臺樓閣。經此悉心整理,該山已成為附近居民休閑的好去處。
垛頂山綠化改造是威海人執著打造生態城市的一個縮影。
在多年的“創城”活動中,威海人將義務植樹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頭等大事,年年歲歲植樹不止。每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威海大地都會掀起一場義務植樹的高潮——從市領導到普通群眾,從單位包山頭到居民認養綠地,威海人人都是播綠的主力軍;從城市到農村,從整治荒山到城市綠化,威海大地到處都是植樹造林的主戰場;從春天集中植樹到宜植則植,威海人一年四季植樹不斷。近年來,威海以每年完成“人均植樹8棵、全市植樹2000萬棵”為目標,每年綠化投資2億多元,新增造林面積上百萬畝。
威海人對綠色生態的追求是發自內心的。5年前,80歲的塔山社區居民殷樹山和十幾名社區老人開始自發認養綠地,通過多年努力,讓小區擁有了片片綠地處處綠陰;乳山市南黃鎮上莊村農民姜文德守護荒山20多年,用滿頭銀發換來500多畝漫山青翠。姜文德說,他還要再守20年,讓青山變得更綠;市區居民爭相認栽“紀念林”、家家開展城市庭院綠化,“村在綠中”讓全市農村綠意濃濃……正是太多威海人對綠的熱愛和對生態城市的不懈追求,繪就了一幅幅生動的綠色畫卷,形成了“城區園林化、道路林蔭化、郊區森林化、庭院花園化”的生態格局。2006年3月,威海一舉摘取“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桂冠。
如今,威海城市森林覆蓋率和市區綠化覆蓋率均達到45%以上,人均占有公共綠地26.4平方米,86%的鄉鎮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遠遠超過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
保護生態——再造環保新優勢
保護大自然賜予美好的環境,威海人始終不遺余力。
8月15日,藍星玻璃提前兩個月關停搬遷一條生產線,此舉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0噸;與此同時,威海魏橋科技工業園有限公司西郊熱電廠在已投資60萬元進行爐內脫硫技術改造的基礎上,再次投入1600萬元進行效果更好的爐外脫硫技術改造完工……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沒有生態化就沒有現代化——在可持續生態環境的打造上,威海始終堅持這樣的原則:切實節能減排,營造生態文明,再造環保新優勢。
在生態環境問題上,威海人是執拗的。在威海,環境評估擁有“一票否決”權,以污染為代價的一切投資免談。正因如此,許多在別人看來是“香餑餑”的項目,在威海卻吃了“閉門羹”。一家韓國企業欲投資2.5億美元建水泥廠,被拒絕;一家日本商家提供優厚條件想辦炸藥廠,被拒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建市以來,全市因環境因素婉拒外資20億美元,內資200億元,焦炭、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近年一個都未上馬。
四年的“創城”活動,這樣保護生態的行動從未間斷——
以凈化大氣為目標的“藍天”行動:拆除了市區1500多座小鍋爐,實行集中供熱供暖,遷建改造了玻璃廠等煙塵排放大戶,關閉了煙塵排放不達標的小水泥、小高爐。市區一年中空氣質量為“優”的天數已超過220天,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始終保持100%;
以解決水污染為目標的“碧水”行動:對50多家小造紙、小化工廠痛下“殺手”,清理威海灣養殖3萬多畝,建成污水處理廠10座,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3.1%;先后關停重污染企業近40家,搬遷50多家,對500多家企業進行了治理;
以解決垃圾污染為目標的“凈土”行動:啟用了國際領先、國內獨創的“固定化微生物”垃圾場滲濾液處理系統,實現城市垃圾100%無害化處理。
上半年,全市重點企業達標排放率全省第一。全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結果顯示,我市以97.6分的成績再奪全省第一,實現十連冠。
全民參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重環境保護,重節能減排,已成為威海人的共識。在“創城”進程中,一個由政府主導、企業參加、大眾參與的環保工作格局已經形成。
如今,家住萬福山莊167號樓的朗叢林夫婦每天出門購物,都要帶上購物布袋。“維護我們的環境,就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早在今年初,朗叢林所在的小區居委會就向社區居民發出了“綠色社區”倡議書,倡導居民購物時盡量使用紙制或布制購物袋,減少白色污染,得到了居民的積極響應。
在“創城”活動中,在城市的每一個社區都有著萬福小區這樣的舉動:印制宣傳單,倡導居民節能減排;組織居民座談,交流生活節電經驗……我市積極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后有28所學校、9個社區成為省級以上綠色社區、綠色學校,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市民),影響一個家庭、推動一個社區、帶動整個社會的成效。
報媒積極引導社會參與生態市建設。今年初,威海日報社與市環保局聯合開展了“2007年度綠色威海年度人物”評選活動,10名為我市環保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國內外人士當選。今年4月,在“限塑令”執行之前,威海日報就組織記者走進社區開展系列活動,倡導居民使用環保購物袋。為引導居民節約用電,黨報熱線開設“居民節電記事”專欄,挖掘了大量居民節電高招;威海晚報還推出的“環保購物從我做起”進校園活動,制作了數千個購物袋免費向學生發放,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企業節能減排出實招、見實效。我市100多家環保重點監控企業面向社會公開承諾:自覺履行環保社會責任,實施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確保完成減排任務。這些排污量占全市排污總量80%以上的企業的鄭重承諾,表明了企業將在環境保護方面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決心和信心——今年以來,全市重點行業企業的能耗水平繼續下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95%,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11.8%。
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參與生態市建設,我市形成了穩固的“環保統一戰線”。日前,國家環保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生態市名單,榮成市位列其中,成為山東省首個國家生態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