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非遺資源大省的福建遇上非遺中國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福州閩劇、泉州南音、漳州木版年畫、閩西客家木偶戲、南安英都拔拔燈、浦城剪紙……這些精彩紛呈的非遺項目將在首個世界非遺中國年在八閩大地震撼上演。央廣網福建頻道特別策劃新春節目《聽見福建—知否·年味》,推出15期有聲節目,在非遺中國年里聽見福建非遺。

霍童線獅翻筋斗,

春節登場樂逍遙。

線牽獅舞樣樣俏,

年味濃濃福來到。

 

新春佳節,寧德霍童鎮洋溢著濃厚的年味。在這個充滿歡樂與祥和的時刻,霍童線獅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春節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色彩。霍童線獅,這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老藝術,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寧德人民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霍童線獅,又稱“抽獅”,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隋代,當時諫議大夫黃鞠公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人們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便是“二月二”燈會中特色節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來,霍童線獅成為當地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霍童線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線獅的制作工藝精湛,全身由多種材料制成,以竹篾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膠等材料,獅毛則用特殊的彩色塑料絲制成。線獅所銜的球精致靈巧,大球網筐內套有旋轉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燈光,在夜里閃閃發光,猶如點點繁星。

霍童線獅的表演形式多樣,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一母四子)四種形式。線獅通過頭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動,使獅子擺出坐立、蹲臥、擺首等姿勢,集文功、武功于一身,詼諧輕巧,動靜結合。

春節期間,霍童鎮的每條街道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線獅表演者們身著傳統的節日服飾,手持細長的繩索,操控著舞臺上栩栩如生的線獅。線獅在舞臺上跳躍、翻滾、嬉戲,展現出各種生動的動作和姿態,引得觀眾們陣陣喝彩。

線獅表演者通過牽引長繩控制線獅動作(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霍童線獅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體現了福建人千百年來在艱難中拼搏的生活態度。在春節這樣的喜慶時刻,看一場精彩的霍童線獅表演,感受福建人民的奮斗精神和成長歷程。

監制:伏成鐳

策劃:陳洪亮

文字:羅曉英 杜瑩(實習)

配音:馮婧蕓(實習)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