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永州4月2日消息(記者黃珂嵐)近日,走進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打鼓坪鄉單江村高山野生茶園,只見茶農們頭戴草帽,腰挎竹簍,手指在翠綠茶壟間翻飛如蝶,嫩綠的茶芽簌簌落入簍中。春風吹過,茶香裹挾著山間濕潤的霧氣撲面而來,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采茶春景圖”。村民周根娥擦了擦額頭的汗珠笑道:“勤快點一天能摘六七斤,收入200多元,家門口就能賺錢!”

采茶工采摘茶葉(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單江村,這個平均海拔400米、年平均氣溫18.4℃的小村莊,常年云霧繚繞、雨水充沛,晝夜溫差顯著,孕育了2萬余畝高山野生茶林。依托“高山云霧出好茶”的地理優勢,這里的野生茶葉芽葉肥厚、氨基酸含量高,明清時便是皇家貢品。然而,因茶樹高大難采,過去村民常將古茶樹砍作柴火,野生資源一度瀕危。

為守護這份“綠色遺產”,鄉黨委、政府對高山野生古茶樹實施掛牌保護,劃定核心保護區,聘請了專業人員對野生茶基地進行定期管護,并對基地進行提質升級改造,持續推進茶葉基地的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聯合人社部門、地方茶企開展“古法采茶+現代工藝”技能培訓,讓村民既能科學養護茶樹,又能高效采摘鮮葉。2011年,返鄉企業家唐滿玉成立湖湘農林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盤活資源,深山野茶重煥生機。

制作茶葉(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當日采摘、當日制作,從攤青到烘焙,每一步都關乎品質。”在湖湘公司的標準化車間內,唐滿玉介紹道。近年來,打鼓坪鄉深化與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邀請專家到鄉調研、品鑒、指導,就品牌培育、生產基地建設、茶葉加工等方面促茶產業提質增效提出指導意見,改良傳統制茶工藝,既保留野茶原始風味,又提升產品穩定性。通過規模化加工,公司年生產中高檔有機茶3噸,產值超800萬元,并打造出“雙牌野生綠茶”“單江野生毛尖”等系列產品。2018年,基地獲國家有機認證;2019年,產品斬獲中國中部農博會金獎,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無公害產品”。

野生茶產業不僅讓古茶樹“活”了下來,更讓村民富了起來。單江村80余名農戶通過采茶、基地管護等實現年均增收5000元,村集體收入逐年攀升。村民梁秀花一家依托茶產業,年收入超5萬元,還發展起養殖副業!艾F在采茶有補貼,年底還有分紅,日子比茶葉還香!”她笑著說。如今,單江村獲評“省級美麗示范村”“永州市美麗鄉村”,昔日的貧困山村蝶變為茶旅融合的生態樣板。

種一片茶,守一片綠水青山;興一片茶,獲一座金山銀山。未來,打鼓坪鄉將依托萬畝野生茶、瑤族古方引子茶資源及塔山婆婆殿文化底蘊,推進“文茶旅”深度融合。規劃建設茶文化體驗園、古茶樹觀光區!拔覀儗⒊掷m深化產學研合作,延伸野茶精深加工鏈條,讓高山野生茶產業成為富民強村的‘黃金葉’!贝蚬钠合嚓P負責人說道。

從無人問津的“柴火樹”到富民強村的“金葉子”,單江村的故事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片野生茶林,正以有機品質與文化底蘊,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馥郁新篇。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