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雅萍) 農產品加工是一個大產業,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溝通城鄉,亦工亦農,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產業。沒有深加工的農業是初級農業、弱勢農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力度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李克強總理指出,要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為貫徹落實中央領導指示精神,抓住機遇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轉型升級,是當下相關農業部門和企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互聯網+特色農業產品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7月19日,由中國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與食品流通促進(邊貿)專業委員會、北京寧夏企業商會,國糧農業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中食協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功能食品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好食品定制評薦活動組委會、全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聯盟雜糧深加工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農產品深加工科學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得到國家商務部、中國世貿組織、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疾控中心、中國微生物研究院、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中國農大功能食品研究學院等相關部門支持。
此次論壇以“為我國農產品深加工科學發展再塑新功力”為主題,推動農產品與食品科學高效快速轉型升級,維護國家農業安全、食品安全、國民健康安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加農業企業附加值,提高農業綜合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的。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研究中心、政策與信息室副主任陳松,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院洪濤院長,國糧農業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德順,國糧農業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閆翠玲出席論壇并做了主題發言。來自行業協會領導、專家學者、農產品企業負責人、基地合作社代表、媒體記者等500余人參加此次論壇活動。
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就“中國農產品品牌的成長之路” 這一話題談了三個看法。他認為,在當下的中國,確立品牌發展戰略是農業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2014年9月15號,李克強總理在中國召開的“世界質量大會”上有一個宣言,李克強總理講“當今的中國已經進入質量時代,所以我們的轉型升級抓什么?”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品牌的戰略。所以今年的4月27號,國務院發布了一個文件,確定了每年的5月10號為中國品牌日。品牌是企業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的結合體,品牌就是企業的形象,品牌就是企業的財富,品牌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如何培育品牌的問題,劉兆彬說,就是圍繞“三度”理論打造中國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忠誠度和美譽度。抓知名度最重要的是抓產品的銷售和產品的宣傳,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忠誠度抓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美譽度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近年來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已經成為各地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增值效益和競爭力重要的抓手。尤其是當特色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通過融合發展,出了很多的新業態新模式,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陳松在介紹特色農業時說道,現在我們的特色農業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生態經營主體的實力不是很強,尤其是我們現在農產品優質優價的機制尚未形式,加快推進互聯網+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還需要出臺一系列的有利于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市場流通、保障安全方面的政策扶持,關鍵在于產品要有差異化、品牌化,主體要講信用,要有信譽度,在這方面下工夫。另外就是加強基層的使用新興人才的培訓,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潛力。
中國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院洪濤院長表示,中國是農產品的生產、貿易、消費大國,每年生產的農產品有20億噸。蔬菜、水果、水產品、棉花、油料、肉類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的。目前,中國正在經歷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在轉型的過程當中,經歷著一次重要的革命,轉型主要有三個方面構成:一個就是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品質、品牌服務的轉型;第二個是由追求產品向追求品質的轉型;第三個是由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的轉型。中國第一次把品牌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層次,這是中國的一個新變化。過去我們說要生產安全、健康的產品,現在我們說要品牌戰略,我們不僅要生產健康安全的農產品,而且我們的農產品也是要有品牌的。這樣來講中國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們逐漸由一個大國變成一個強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一個大國。
國糧農業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德順發言指出,通過農產品深加工,讓中國的農業制造從低端向高端升級,可以解決目前制約農業發展的眾多問題。他指出,農產品深加工可以解決農產品難賣、滯銷問題,還可以帶動地方特色區域經濟發展,助推農業產業升級。通過訂單農業實現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真正讓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創富;最重要的是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共建生態文明,我們所有的產業布局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圍繞國家產業政策以推動生態農業、帶動生態家園建設為己任,致力于將最安全、合格的食品從田間直接送達百姓餐桌,通過訂單實現農業定制化發展,保持自然生態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一片青山綠水。
國糧農業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德順接受記者采訪。
國糧農業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閆翠玲接受記者采訪。
國糧農業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閆翠玲認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產品結構不合理,綠色優質品牌的少;產業結構不合理,種養脫節;區域布局不合理,北糧南運、南菜北運成為普遍現象,既增加了流通成本,又加劇了資源環境壓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助于引導農戶根據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有助于以加工需求為牽引,形成“為加工而種、為加工而養”的種養格局,優化產業結構;有助于加工產能向主產區、優勢區聚集,優化區域布局。所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破解農產品賣難滯銷、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和外出務工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大機遇,那么農產品深加工業就是新時期的又一次重大機遇。抓住了,就能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發展;抓不住,與世界農業強國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希望更多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能緊緊抓住此次歷史機遇,以農產品深加工業為突破點,致力于將最安全、合格的生態食品,從田間直接送到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