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言】
作者:王夏暉(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
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成為重大國家戰略。
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之舉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從西向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其流域范圍內的三江源、祁連山、河套平原、黃淮海平原等地理單元,均是具有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對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帶,更要融入時代潮流,從發展動能、經濟結構上加快轉型,成為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示范者,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增長極,成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示范帶。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黃河生態環境保護,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通過編制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環境質量達標等規劃和方案,黃河干流水質近年來持續為優,流域整體水質總體向好,主要污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沿黃各省區基本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建設穩步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積極進展;實施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工程,推進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得到提升,中游黃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奇跡。
有限的水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系統
在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取得明顯進展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黃河以有限的水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支撐全流域多年來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發展模式,早已不堪重負、難以為繼。
首先,全流域水資源緊缺,經濟發展與生態爭水的矛盾十分突出。黃河流域資源型缺水嚴重,人均水資源量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用水結構和方式不合理,農業用水量過大,節約用水仍有較大空間;河流生態用水難以保障,嚴重威脅全流域生態安全。
其次,部分地區出現生態退化問題。黃河干流人工化程度高,汛期河道水量明顯下降,支流斷流現象頻發,河流河岸生態系統存在退化現象;河流縱向連通性遭到破壞,水生境破碎化加劇,魚類資源呈現衰退態勢;上游地區天然草地退化嚴重,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下游灘區歷史遺留問題多,防洪、生態保護與灘區居民生產生活的矛盾突出,河口自然濕地萎縮。
再次,資源環境容量嚴重超載。黃河流域能源基地集中,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高耗水、高污染企業較多;企業大多沿河布局,對黃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環境造成較大風險;汾河等支流水污染較重,亟待開展治理;飲用水安全存在隱患,一些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不達標、達不到規范化建設要求;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
此外,缺少統一的全流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機制。流域地方性生態環境法規政策、規劃、標準規范缺失較多,生態狀況監測評估滯后,產業準入的生態環境監管手段不足。
可見,如不能根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強化生態保護治理,黃河流域將面臨整體性、系統性生態退化的風險。
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當前黃河流域存在的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本身,實質在流域整體。要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就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重點抓好水資源節約保護,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提升全流域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強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配合,推動全流域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戰略思想上,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維護黃河生態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立足全流域整體和長遠利益,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統籌考慮黃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涉水問題。
在實施路徑上,應實行分區分類的生態保護與治理。上游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強退化草地綜合治理,實施草畜平衡,提升水源涵養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進一步加大封山禁牧、封育保護力度,以自然恢復為主,推進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優先治理污染嚴重的支流。下游推進黃河灘區治理,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強黃河三角洲保護,逐步恢復河口自然濕地,提高生物多樣性。
在產業發展上,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核心,依托和發揮黃河流域特色生態資源稟賦優勢,發展生態產業,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為此,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其中,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重點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應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貧困地區應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進生態扶貧。
在制度保障上,要堅持依法施治、整體規劃、統一管理。具體建議如下:一是研究制定黃河保護法,規范和約束黃河流域范圍內的開發建設活動,激勵引導生態保護治理工作。二是編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規劃,系統謀劃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目標、任務、重大政策和重點工程,對涉水問題進行統籌設計、全鏈條管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水、大氣、土壤環境污染協同治理。三是建立由國家有關部門、地方九省份共同參與的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統一協調管理機制,解決“九龍治水”、分頭管理問題。四是加快推進沿黃地區“三線一單”編制,完善生態環境空間管控體系,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管理。五是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以水資源約束倒逼黃河流域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