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章寧旦
入住酒店后發現針孔攝像頭怎么辦?顧客被偷拍后酒店能否因“不知情”而免責?誰來保障客人住宿期間的隱私權?近年來發生在酒店與民宿行業的偷拍事件屢見不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為此,新修訂的《廣東省旅館業治安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在全國率先明確了旅館有防偷拍的責任,要求旅館確保客房內沒有安裝偷窺、偷拍、竊聽等設備,新規已于今年2月1日起施行。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廣東大多數酒店已配備或正在配備反偷拍反竊聽探測儀器,有些酒店還制定了客房安全巡查制度。受訪專家表示,旅館業理應守好反偷拍第一道防線,但要想從根本上遏制偷拍亂象,還需多方合力,從源頭上斬斷非法偷拍產業鏈。
偷拍事件糾紛頻發
“我們第一時間向屬地公安部門主動提供了相關時間段的安保監控錄像。”近日,針對有女網友發視頻質疑被無人機偷拍一事,惠州雙月灣某度假酒店相關人士表示,會全力配合警方及無人機廠商調查。
據了解,今年1月初,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其入住雙月灣某酒店時,發現有無人機在陽臺懸停,因此懷疑隱私被偷拍。后經警方查閱監控視頻,確認有無人機在附近飛行,但未發現懸停在客房陽臺外的情形。
外部無人機偷拍涉嫌侵犯客人隱私權,旅館是否應承擔責任?佛山的林律師認為,外部無人機偷拍屬于旅館不可控因素,旅館有全力配合警方調查義務,但不應承擔連帶法律責任。
“根據新規第九條,旅館應當確保客房內沒有安裝偷窺、偷拍、竊聽等設備。顯然,外部無人機不是安裝在客房內的設備,也不是旅館所屬或所能支配的設備。”林律師說。
發生在雙月灣的偷拍事件并非個例,近年來,國內發生的多起旅館偷拍事件,導致住客和旅館之間的矛盾糾紛不斷。去年8月,一對情侶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某酒店發現房間有攝像頭,事后酒店只愿提供代金券作為補償,他們便給酒店寫下差評并將事件曝光至網上,隨后他們被該酒店的員工起訴;在江蘇連云港市某酒店,一名住客在房間內發現攝像頭后向酒店討要說法,但酒店卻稱攝像頭是客人自己為實施敲詐而安裝的,事后雙方都報了警。
“偷拍設備的安裝者是直接侵害人,應承擔主要法律責任。但涉事的旅館有保障住客隱私權的責任,即便旅館事先對偷拍行為不知情,也要對客房內被偷裝攝像頭承擔責任。”林律師說,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規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新規可以理解為對該條款的細化。
建立起反偷拍機制
“我每次出差都會帶上‘神器’。”今年1月底的一天,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某連鎖品牌酒店賓客滿堂,正在大堂沙發上休息的周小姐告訴記者,她有一個同事曾有過住酒店遭遇隱藏攝像頭偷拍的經歷,自此她就有了出差攜帶防偷拍探測儀器的習慣。
大堂經理趙先生表示,新規出臺后不久,酒店便收到了派出所的提醒,緊接著他們就配備了反偷拍、反竊聽探測設備。
“新規對旅館來說有很好的督促作用,旅館會主動加強對各客房的排查。客人隱私權保障好了,旅館也會因此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趙先生告訴記者。
周小姐認為新規很有意義,但在她看來,想要根除偷拍現象并不容易。“比如,酒店前面檢測完,偷拍者事后再安裝攝像頭怎么辦?酒店如果有內鬼怎么辦?”不少網友在網上也表達了此類顧慮,“不能過于依賴酒店,因為時間久了,酒店工作人員巡檢時難免走過場”。
“我們客房管理人員會對服務員清潔后的客房進行二次檢查復核,確保正常后才對外進行預定。”針對消費者所擔心的問題,廣東迎賓館前臺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廣東迎賓館已采購防偷拍的安檢設備,并形成了防偷拍巡檢工作機制,客房服務員在清潔時會按照程序檢查客房設備,發現異常會第一時間上報;廣州天河區某小型旅館前臺工作人員表示,已收到有關部門通知,該旅館已將防偷拍檢測設備納入采購計劃;琶洲地區某酒店的一名安保人員告訴記者,該酒店除了例行的安全排查,還可以根據客人要求,上門提供安全檢查服務。
“在反偷拍方面,借助一些技術手段固然重要,但酒店也需加強對房務部一線人員的培訓。”廣州地區酒店行業協會秘書長張黎明說,去年年底,該協會協同廣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隊組織召開了酒店業治安管理防范工作座談會與服務質量提升專題培訓。會后,廣州不少酒店開始加強對房務部工作人員的培訓,以提升一線人員安全判斷能力。
加強治理完善刑罰
目前,偷拍已形成黑色產業鏈,涉及產、銷、裝、拍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分工,都可以獲取非法利益。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戒指攝像”“內窺鏡探頭”等關聯詞,都會彈出大批商品鏈接頁面,而且排在前列的商品銷量動輒數萬、數十萬件。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安裝偷拍設備,制造恐慌,意圖提升反偷拍檢測儀器的銷量。
去年年底,按照公安部指揮部署,河北、四川、內蒙古、河南等多地公安機關開展統一收網行動,成功打掉一個通過非法安裝“偷拍攝像頭”、自導自演炒作偷拍現象“泛濫”、渲染制造恐慌情緒,最終達到銷售偽劣“防偷拍檢測儀器”非法牟利目的的違法犯罪團伙。
受訪專家表示,要想徹底遏制偷拍亂象,還需從源頭上發力。
“在電商平臺上售賣針孔攝像頭的商家,已涉嫌構成非法銷售竊照專用器材罪。”廣東晟典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齊風敏說,針孔攝像頭類設備,通常符合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定義,電商平臺的商家一般不可能取得國家安全部門的銷售許可。
“單憑治安處罰可能難以遏制偷拍行為。針孔攝像等技術的發展使偷拍成本降低,而互聯網又讓隱私擴散的范圍和速度倍增,兩者疊加導致偷拍的危害性已今非昔比。”浙江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高艷東認為,防范偷拍,旅館通過頻繁排查以及加強員工培訓,都是較大的成本支出。如果相關部門要介入管理,尚需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否則有可能構成對旅館業經營的過度介入。
全國政協委員花亞偉認為,為保護公民隱私,斬斷偷拍產業鏈,應完善立法,針對偷拍等嚴重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行為,在刑法中專設“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罪”。

關注精彩內容